不是你们说“查过了”,这事就结了。
得我们说“算完了”,才叫结束。
当天上午八点半,会议在东三环一栋灰色大楼里举行。
参会一共十三人。
有□□代表,有纪委专员,有司法协调人,有政务系统巡视组。
还有她。
她的名字挂在名单最后一栏,身份栏写:
【民间专项联络组顾问(代表)】
排座顺序她排最边上,但没人敢小看她。
进门那一刻,所有人都看她一眼。
她没打招呼,也没寒暄。
只是把那本印着红皮的“初审卷宗汇总”放在自己面前,翻到第一页,摁住。
等主持人点她名字之前,她没发过一个字。
前半场是官方介绍流程。
汇报“前期工作成效”“现阶段协查困难”“外界关注热度”。
每一条都绕着说。
比如:
“相关问题社会反应强烈,需控制节奏。”
“多数群体系误入结构性失序渠道,安排人已处理。”
主持人话还没说完,程漾直接把卷宗往桌上一推。
“我能现在说话吗?”
主持人愣了半秒,“你可以在建议环节——”
“我现在说。”
她语气没高,但板着一口利索。
“你们说‘结构性失序’,我问一句,谁批的那张‘结构’?”
没人回。
“你们说‘渠道误入’,那我问一句,哪个渠道没有签字审批?”
还是没人吭声。
她站起身来,打开桌上的文件夹。
啪地一声。
“这不是误入。”
“是你们安排的。”
“这不是资源流动。”
“是你们点名送进去的。”
她一页一页摊在桌上。
“第一批名单,十四人,全部走的是‘文化系统人才对接’。”
“签名盖章的,是你们的‘内部审核组’。”
“第二批名单,二十一人,来源写的是‘地方接待轮转机制’。”
“备注栏标的是:‘表现稳定,可继续安排’。”